《是誰最初引發了你的貪與瞋?》
到底是誰最初引發我們的貪瞋心呢?
不外乎是家人吧。
於是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的第二頌「貪愛親方如水動,瞋憎怨方似火燃,癡昧取捨猶黑闇,離家鄉是佛子行。」字面上是要我們遠離這些引發貪瞋之人,方能專注於修煉自心。
這裡提出兩個補充---
一、「遠離親方」當然不是要我們出家或遁入山林
它主要是指一種淡泊貪愛的心態。
二、「離家鄉」是一個過程
若要讓「心」能夠獨立清淨,先要從「身」開始這樣做。
越是被庇護豢養,越是怕失去它,於是便會一再拿出自己的心靈自由去交換它。
因此離家獨立是拓展心靈自由的必要手段,但也並非終極之道。
.
孔孟思想使得華人社會崇尚家庭觀念,因此我們投注更多的能量在親人之間並期待更多的家庭和樂,
但,凡所強調的,必定同時促使其反面升起,簡而言之便是由貪愛引發瞋恨,這是二元世界的必然現象。
譬如,因為世俗價值觀舉讚孝道,因此也創造了「不孝」的評判,於是我們便以孝或不孝來評判自己與別人,衍生出不必要的兩極心理。
我們內心或多或少會害怕自己不孝、評判自己不孝,便是由此而來的。
老子則更是一針見血,他老人家直接點出【某樣名相之所以出現,根本是因為匱乏那樣東西】。
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《大道廢 有仁義》:「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」
天道衰敗了,才有仁義之說興起;智慧升起,是要去識別出虛假不實者;因為六親不和,所以強調對上孝順對下慈愛;由於國家昏亂,忠臣因而出現。
不論是因為貪愛引發瞋恨,或者是因為害怕不孝所以孝順,都是需要去覺知並且避免的,無著菩薩(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的作者) 要初學者「離家鄉」的用意便是在此。
拉開了距離,會更容易保持覺知。